
游泳戲水、游山玩水,是暑期之樂,但同時,暑期溺水事故高發,令人痛心。
教育部提供的資料顯示,據世界衛生組織數據,2021年,全球大約有30萬人死于溺水,其中,5—14歲兒童占19%?!吨袊酪虮O測數據集2021》數據顯示,2021年我國1—4歲和5—14歲兒童溺水粗死亡率分別為3.69/10萬和3.06/10萬,分別占該年齡組兒童傷害死亡的34.24%和37.62%。溺水是我國1—14歲兒童傷害致死的“頭號殺手”。
水邊游玩時,有哪些風險點?不同水域有什么危險?如何科學預防溺水?遇到他人溺水時如何科學施救?人民日報記者采訪了水域救援專家,和小編一起來看——
青苔、淤泥、浪涌 不同水域危險不同 很多溺水事故都在自然水域發生。武漢長江救援志愿隊隊長張建民介紹,很多自然水域水的深度和溫度都不好判斷,擅自跳入水中游泳,可能會發生肌肉痙攣、抽筋、低溫癥等情況。 不同自然水域有不同特點,也存在不同的風險。 岸上優先,工具優先,團隊優先 不盲目施救 清除口鼻堵塞物,幫助恢復呼吸 落水者上岸后的施救方法 浪峰間隙抬頭吸氣,浪來時閉氣 海中溺水:“安靜漂浮”是關鍵 未成年人牢記“六不” 家長做到“四知”
責編:何璐
來源:東安縣融媒體中心
下載APP